EN
陆婉珍

    她是我国石油分析技术的奠基人,长期主持我国原油评价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原油评价体系,成功开发出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

她是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领路人,编写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专著,倡议组建我国近红外光谱学术组织,捐资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她是石油化工行业的“眼睛”,在我国率先开展气相色谱用于油品分析的研究,为我国重大新型炼油工艺的开发及时准确地提供了分析数据。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石科院总工程师。热爱祖国,放弃优厚条件归国;博学宏才,学术成就不让须眉;立德树人,培育五十余名英才;伉俪情深,创“夫妻院士”佳话。让我们一起走近陆婉珍的一生。

热爱祖国,丹心不改

1924年,陆婉珍出生于江南的一家书香门第,父亲是留学日本的纺织实业家,也是我国知名的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

1946年,陆婉珍在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并于1947年留学美国。1948年,陆婉珍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三年后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

1950年夏天,陆婉珍与本科时的同班同学闵恩泽在美国喜结连理。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传到太平洋彼岸时,陆婉珍和她的丈夫闵恩泽都喜出望外,当即决定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当他们在做回国准备时,一些好心的朋友来劝阻他们,“你们在这里有很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你有别墅、有汽车,而中国非常贫穷和落后,何必去找苦吃呢!”

面对朋友的劝说,陆婉珍和闵恩泽毫不犹豫地说:“那是我们的祖国啊,我们早就想好了,学成了就回去为自己的国家建设服务。"

然而,陆婉珍和闵恩泽的爱国行动却遭到美国当局的无理禁止,于是他们便同大批滞留在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一起,为争取回国进行了四五年的斗争。在此期间,陆婉珍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员。1953年后,她又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化学研究师。

当陆婉珍在晚年同自己的学生提到自己归国的想法时,她说:“我们当时去美国,就是为了学知识、学技术,没有想过要留在那儿,我们一起的许多同学也都是这样想的。不叫回来,我们就斗争,给美国领导人写公开信登报纸,一旦禁令解除了,我们特别髙兴,就赶快往回跑。”

希望过好日子,我不反对。到外国可能会比现在有钱,但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我们要求的不应仅仅是物质财富,传统的文化环境,民族的精神品质,都是我们必需的。学得知识和技能,自己搞出点东西,对国家富强起来起点作用,也是一种富有啊。学成回来,都像钱学森那样为建设国家出力,咱们国家不就富得快了嘛。”

1955年,陆婉珍和闵恩泽在中国政府和自己的努力下,几经辗转,取道香港,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实现了归国建设的愿望。

艰苦创业,白手起家

自1955年归国以来,陆婉珍参与了石油科学研究院的筹建,并一直在这里工作。

50年代中期,陆婉珍白手起家,带领十来个人开始了炼油分析学科的建立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

当时色谱技术才刚刚在工业发达国家出现,陆婉珍站得高、看得远,认为分析工作要很好地为我国的石油开发和炼制工业服务,靠一般的方法是不行的,必须釆用高效能分离组分的仪器和方法,并于50年代后期在我国率先开展了这项研究。

当时国内几乎没有分析仪器生产厂家,而西方国家又对我国施行禁运封锁,陆婉珍几经辗转购置了多台分析仪器,有些实在买不到的仪器,她就指导科研人员自行设计、加工组装。

在陆婉珍的努力下,石科院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建成了门类较为齐全、人员配套的石油分析研究室,同时还建立了油品组成和性质分析的光谱、色谱和电化学等分析方法,为炼油工艺和催化剂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分析数据,对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让石科院成为了石化行业科研单位的表率。

60年代初,陆婉珍领导建立的分析平台成功应用于科研领域,并逐步向工业生产推广,解决了我国油品研制和炼油工业装置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技术问题。

例如在60年代初,我国开发的“五朵金花"炼油新技术之一“催化重整”技术的首套工业装置正在大庆炼油厂试车。当时生产的多种产品都合格了,唯有二甲苯总是不合格。相关技术人员几经调试依旧铩羽而归,只得请陆婉珍出山。陆婉珍于是指导生产人员用新安装的气相色谱仪做成分分离,她研究实验数据后作出判断:产品中混有汽油,生产系统中有漏点。根据她的指点,搞工艺的同志们仔细査找,果然发现了漏油部位,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于是,陆婉珍的名气在大庆炼油厂和在石科院传开了,人人提到陆婉珍都要赞叹一句:“陆总的‘眼睛’真历害!”

攻坚克难,屡获突破

70年代后期,我国石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原有的色谱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陆婉珍开始组织科研人员研究开发一种毛细管色谱新技术。但这种新技术的关键材料当时国内没有生产,陆婉珍认为如果这种材料纯靠进口的话耗费的外汇太多,不利于新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于是,她开始亲自参与研发工作,联合多家企业成功研制出了这种关键材料,并一鼓作气在我国首次开发出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填补了我国色谱领域一项巨大的空白。

此后,陆婉珍领导开发的毛细管色谱技术又在工业生产上成功推广应用,不仅解决了石油组分和重油裂解后的中间体分析的难题,而且在轻油分析上也有新突破,可以直接算岀其辛烷值及各种组分,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八十年代,随着科研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分析测试的要求在样品数量、分析周期、分析项目和数据准确性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国际上相关实验室已开始朝网络化管理的方向发展。陆婉珍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积极呼吁,“在信息时代,一个实验室的管理不能停留在手工管理和纸袋储存数据的层次上,这太落后了!”

然而却并没有人看好陆婉珍的想法,毕竟在当时计算机在中国还远未普及,信息化管理听起来更是遥不可及。然而陆婉珍高瞻远瞩、敢想敢做,立刻组织起人员,开始实验。很快,一个集样品管理、资源管理、事务管理、网络管理、数据管理、报表管理等诸多模块为一体的完整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和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起来,直接导致市场上功能相近的国外进口软件由近三百万元一套降至一百万元。

1985年,陆婉珍对多年的经验进行总结,主持编写了《中国原油评价》,建立了从天然气、汽油、重油及渣油整套石油组成分析方法,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原油评价体系,填补了我国在原油评价领域的空白,为合理利用我国原油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86 年,陆婉珍身患肾癌,一个肾被切除。伴随癌症而来的是高烧、呕吐、剧痛,然而陆婉珍的学生却从来没见过她皱哪怕一次眉头。谈及自身的病痛,陆婉珍总是一笑而过 :“我有本事得很,化疗,没有化掉我的头发!”大病初愈后,她依然如常研究和教学。

1987年,陆婉珍组建了中国石化水处理中心,她采用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研制出系列缓蚀、阻垢和杀菌水处理剂,深受石油化工企业的好评。

 

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原油变重,在工业生产中面临着诸多重质成分原油的分析问题。当时虽然石科院的质谱仪可以胜任该项工作,但由于质谱仪每台仪器的价值高达50万美元,因此难以在工业上推广应用。陆婉珍经调査文献和探索研究,大胆决定采用采用凝胶色谱和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来进行重质原油的分析工作。

陆婉珍亲自指导科研人员,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成功开发出了测定重质油品组成的分析技术,研制出了迁移丝式火焰离子化液相色谱检测器,满足了国家对于重油分析检测技术工业推广应用的迫切需求。

由此,我国的色谱技术终于走在了世界前列,陆婉珍也成为了我国色谱学科公认的带头人和石油分析领域的奠基人。

乘势而上,再谱新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陆婉珍将研究重点转向国际上飞速发展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1994年,她组建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发团队,并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完成了该技术必备的硬件、软件及油品分析模型的研究和商品化,研制出了成套的实验室型和在线型近红外光谱仪,是中国最早的批量研制成功的近红外光谱仪。

 

由陆婉珍领导创立的石科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团队建成了包括原油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油品近红外模型数据库,在炼油企业和国防建设上都得到了实际应用。团队研发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已在我国十余家炼厂的多套装置上得到成功应用,不仅为炼油工业装置的平稳和优化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炼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

 

2006年,在陆婉珍的倡议和组织下,我国成功召开了第一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对增进我国近红外光谱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该技术健康快速地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9年,同样是在陆婉珍院士的积极倡导下,我国成立了近红外光谱的学术团体——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2012年,陆婉珍主持召开了主题为“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关键技术问题、应用与发展战略”的第446次香山科学会议,会上,陆婉珍与专家们讨论凝练出了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需要优先发展的科学和工程问题,为制定我国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年,陆婉珍院士和闵恩泽院士又捐出100万元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立“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以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2015年11月17日,陆婉珍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珍视队伍,造才育人

陆婉珍在一生中先后培养了 26位硕士、20位博士和5位博士后,锻造出了一支有特色、能战斗、敢攀科技高峰的研究团队。

陆婉珍说:“队伍建设是百年大计。我一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岁数较大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为事业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是最重要的事情。搞科研工作,组织五六个人和我一起干比我一个人干强,带岀一支技术强素质好的队伍,比自己出成果写论文更重要。”

陆婉珍经常和自己的学生及后辈们强调:“仪器是我们的眼睛,人才是我们的中枢,哪一个都不能少。”

“我常常为队伍的发展和学生们的成就而喜悦,有时也为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队伍的侵蚀而忧心忡忡。我感到在队伍建设上,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还有许多事想做、要做。当然,我年纪大了,1986 年我得过肾癌,动过大手术,身体不大行了,可我要尽最后的努力在队伍建设上多做些工作。这样,即使我人不在了,但队伍还在,同志们还可以卓有成效地为石化科技事业和国家建设服务。”

陆婉珍不仅重视建设队伍,也善于建设队伍。她特别重视因材施教,每当一批青年学生走上分析工作岗位,她都要对每个人的基础知识和作风素质作一番考察了解,然后针对每个人的的培养使用方向作出初步设计和安排。

对于善于统筹谋划、组织能力出色的同志,陆婉珍在就经常调换他们的课题组长职务,给他们压担子、加任务,要他们多下厂联系生产实际解决生产上的问题,使他们比较全面地掌握各种分析方法,增长管理指挥才干,成为独当一面或指挥全局的“通才”。

对那些善于刻苦钻研、埋头苦干的同志,陆婉珍则尽量安排他们去研究那些发展极快的技术,多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待他们有了一定造诣之后,再推荐他们加入学会,帮助他们逐渐成长为分析学科和工作上不可缺少的“专才”。

尽管陆婉珍在学科技术上造诣之深、奉献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但每当有人同她谈起这些时,她却总是淡淡地说:“我只不过为这支队伍尽了点心力。” 

从严要求,正风肃纪

 

对于后辈,陆婉珍一向严格要求,特别是在工作态度和个人品德方面,更是眼里揉不得沙子。“当心哪,老太太的眼睛比她的那些仪器还厉害,一眼就能看透你,别想着偷懒讲条件!”在当时的石科院分析研究室,几乎每一个新来的研究生都能听到这句来自师兄师姐们的善意提醒,谁也不敢在她面前撒谎装样,有些故事也绘声绘色地在陆婉珍的一代代学生中口耳相传。

某研究生央求陆婉珍把论文期限放宽些,陆婉珍火了“不行!答应好的事情必须办到!三个月内必须交上来!”该学生最终乖乖地按时上交了论文。

某学生因作风问题被石科院开除,眼看着就要博士毕业了却被开除,同学们大多为之惋惜。陆婉珍知道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凡事要有原则。”一位胆子大的学生替被开除的师兄辩解:“现在社会上犯这种错的人多了,不至于受这么重的处罚。”陆婉珍却正色道:“怎么能这样说!普遍存在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就像‘非典’,你能因为它流行就说它是好的么?”说得学生立刻哑口无言。

爱才惜才,奔走牵线

 

在石科院,陆婉珍对于后辈的爱护是出了名的,大家都说:“在陆总手下工作是一种幸福!”

陆婉珍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彭朴回忆道:“自己的研究课题是测定辛烷值,需要搜集全国各地的汽油样品进行测定。这本来是自己的事,想不到年过半百的陆老师竟亲自领我上路了。在抚顺,她一个厂家一个厂家地跑,还写信给大连、山东等地炼油厂,请他们协助完成采样任务”。

2004 年春天,非典肆虐。陆婉珍的女博士生吴艳萍却恰好在此时高烧不退。别人见状,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八十高龄的陆婉珍却打来电话:“艳萍,我这就给你送西瓜去!”吴艳萍强烈制止,几近哀求,陆婉珍才没有来。另一位则研究生回忆,自己被送去日本深造完成博士学位:“学习期间,老师常有信去,鼓励我学有所成……”

除了情感上的关心,为了学生们的待遇和前途,陆婉珍更是百般争取,努力稳固好学生的“后方”:发现自己手下一位家在兰州农村的博士生有困难,她就把自己刚领到的“博导”津贴给学生送去。手下的一个研究生要结婚了,却没有房子,面领着无法在北京立足的窘境。陆婉珍立刻找到有关负责人:

“按政策可以分间平房吧。”

“但现在确实还没有房子。”

“那人走了怎么办?”

“走了就走了。”

“你们要不要这个人才了?”陆婉珍火了,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按政策把这间平房替研究生争取到。结果陆婉珍赢了,用争来的一间平房留下了一个人才。

陆婉珍还有一位博士生,他的家在南方,在液相色谱方面学有专长。按照常规情况,毕业后这位博士就要回到家乡去工作。但陆婉珍站在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认为这名博士生的家乡没有能发挥他专业特长的单位,而石科院的分析队伍却正需要这类人才,留在石科院对于博士生的职业生涯有好处。于是陆婉珍就反复去找有关部门和领导,费了好大一番周折,终于把这名人才留下了。

可陆婉珍觉得事情还没办完,说:“我不能让人家牛郎织女天各一方啊!得想办法把他爱人调来。”可这回由于政策不支持,这位博士生爱人的调动未能办成。但陆婉珍仍不罢休,思来想去,她又有了新“招”,她指导帮助这位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后,从而为解决他的家属问题铺平了道路。

类似这种爱才、惜才、护才的故事,在陆婉珍的教学工作中何止一件两件!每次提到这些事情,陆婉珍的学生和手下的青年科技人员都充满深情地说:“陆总既是我们的良师, 又是我们的慈母!”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陆婉珍所领导的分析中心,每年为产学研各方面提供10万以上数据,为化工生产解决了无数难题,大家称他们是“石油化工的眼睛”。

虽然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离不开这双“眼睛”。但可惜的是作为辅助行业,分析工作很少得到高级别的奖励。对此陆婉珍总以淡泊豁达的态度处之,“不获奖不代表没有价值,人怕的是没有用。”她常对学生说:“我们这种工作多少是属于后勤性质,直接产生成果的机会较少,与名利的缘份也较少。因此,就要求我们这些同志,要有全局观念,要有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还要有坚定的信念,到时候你的辛苦和作用总会被人理解的。”

陆婉珍总是把专利冠名权让给学生们,她说 “她们年轻,毕业要有专利,买漂亮的衣服和生活也需要钱。我得赶快撤下去,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让他们出成果、成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一天天成长。否则,他们就会泄气了。”

她也常劝一些焦躁的年轻人:“科学成绩是常年的累加,而不是一朝一夕的辉煌”,这大概就是对她为中国石油化工事业不懈努力、奋斗一生而取得无数成就最好的总结。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值得一提的是,陆婉珍的丈夫闵恩泽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化工催化剂化学家,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获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是同年、同窗、同事,双双见证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也双双经受了癌痛的考验,一生相知相伴。从1950 年结婚起,共同走过了60 多个春秋。两人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为中国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者,这对院士伉俪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公认为中国化学界的爱情佳话,成为我国科技界学习的楷模。

自2003年,陆婉珍与闵恩泽先后捐献40万元,在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设立“恩泽奖学金”,用于奖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学生。

2008年,他们共同捐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的50万元奖金和个人储蓄50万元,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设立了 “闵恩泽科技原始创新奖”,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开拓性探索中取得原始创新成就的科研人员。

2013年,他们再次捐出毕生积蓄400万元,设立“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激发一批青年投身到生物质能源与化工的研究与产业工作之中。

 

来源:《软件工程师》1995年第2期

《此爱绵绵无尽期——记石化分析专家陆婉珍院士》 (有删改)

原作者:陈贵信

《中国石化》2007年第2期

《心如水澄明——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婉珍》(有删改)

原作者:庞莉莉

《分析化学》2014年第42卷第9期

《巾帼光彩显朴淳 创新特色谱华章——庆贺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陆婉珍院士九十华诞》(有删改)

原作者:褚小立

《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原作者:褚小立

 

审校:褚小立

 


信息来源: 
2021-10-15

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8号

邮政编码:100083

电话: 86-10-62327551

技术支持: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法律声明|联系我们|企业邮箱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37230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638